我很喜歡看關於家居佈置的書籍和雜誌,但主題不是那些能夠花數十萬、數百萬裝修的豪華版本,而是生活在各個租金、生活指數高到飛地的城市裡,人們如何運用創意和低成本方式佈置理想家居。

還記得某日本雜誌探訪一位居住在東京的男士和他的家,這篇訪問讓我印象深刻。所有衣服都是限量地買,家裡沒有裝飾品、沒有多餘雜物、沒有囤積的日用品,他對自己的要求是所有東西「買一件扔一件」。他發現這樣的好處是,不但省掉了管理家居物品的時間,同時因為不再花小錢,省下來的錢可以買較高質素的家居用品,家裡的空間也大大增加。他說他的家曾經滿是收藏和大量雜物,舉步維艱!
話說,抵達澳洲後,有段短時間過著只有2個行李箱+2個紅白藍的遊牧民族生活。
除了衣服配搭比較少,原來,我還是能夠如常生活的。
2個行李箱+2個紅白藍已經足以生活,但我平日花了多少時間管理與生存不太相干的東西?
這次,我真覺得未來要輕鬆過日子。
要飛得高,就要減掉腳下的重量,不讓自己有太多牽絆。
澳洲人流行買賣二手物品。這裡沒有把舊東西即棄的概念,人們會把它們DIY翻新重用。一手物品貴,維修費貴,也形成了這裡大部分人都懂得簡單木工和家居維修。澳洲是著名的藝術之都,一個能夠孕育創意和藝術的地方,原來都有著對物件珍視的感情,人們願意花時間改造打理它們,發掘它們美好的一而;而不是隨意丟掉、用錢解決問題的思維。後者的思維只會引導人覺得「錢是萬能」,「惟有錢能夠解決問題」,然後腦袋中有待發揮的創意都被打垮。若然你不把丟掉舊物到垃圾桶當作惟一的處理方法,根本不會常存買新東西的慾望,也不會有「賺好多錢才有好生活」的錯誤思維。
對我來說,實在是一個極佳的反思。到底在二十世紀,我們是真正懂得生活,還是覺得買了貴價東西就等於好的生活?

香港地方小,人與人之間的空間零距離(特別是那可怕的地鐵車廂!),工作壓力大,買東西是一種補償性的心態。來到澳洲,空間多了,我反而覺得身外物越少越好,因為你不需要倚靠物質安慰空洞的心靈。
物質本身是中性的,賦與它價值的是人類的價錢觀,那怕是一毛不拔,或是窮奢極侈。
Mrs. Praise@Melbourne, Austra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