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當年選擇當上化妝師,是因為我發現自己會為每個第一次接觸的場景感到無比興奮和期待。




常被問及,澳洲和香港的婚禮有什麼不同嗎?
不同之處實在太多。最基本的概念是,澳洲本來就是一個由移民組成的國家,在這裏居住的人來自不同地方和文化背景,所以婚禮模式都是百花齊放,各有各的特色。
澳洲的婚禮,常常都是三語同步進行溝通。英文、廣東話和國語是最基本的,我的客人大多數是亞洲背景,有在這裏長大的,有從前讀書然後留下來工作結婚的,在這裏結婚然後家人有從不同地方來到澳洲參加婚禮,所以語言相當重要。對客人來說,能夠和自己溝通很重要,然後為了讓家人放心,化妝師能否與家人溝通亦是相當重要。香港的話則以廣東話為主。
婚禮模式方面,澳洲基本上是沒有特定形式的,因為每個新人都會因應自身需要和成長文化去決定婚禮的程序,所以我和新娘子會緊密溝通,每次都需要為客人度身訂造當天的流程。香港就是中西合璧的模式為主流,而今年也有一些新人是全西式的婚禮。


造型方面,澳洲婚禮很着重新人和賓客的交流和互動,新娘一天換多過三套衫禮服只屬少數,有些是一套走天涯,造型要求都是以清新優雅為主。澳洲生活的氣氛本來就是比較悠閑的,婚禮亦然,無論是新人和賓客都會自在地享受每個環節。香港因為中西合璧的關係,加上要配合長輩的期望,一整天下來的環節都相當緊湊,晚宴上敬酒換送客造型時機更加是相當考驗化妝師速度和功力的。
工作團隊方面,澳洲vendor都很樂意溝通,這一點,我是非常欣賞的。無論是化妝師、攝影師、婚禮場地統籌和司儀,通常一見面大家就會彼此問好握手和自我介紹,一整天下來都是喊對方的名字。我們整天都會保持溝通,了解大家的工作需要和進度彼此配合。在香港,vendor相對都是比較獨立行事的,一整天下來大家可能都只是稱呼對方攝影師、化妝師,不過主要還是視乎整個團隊的合作火花,有一些比較內斂,有一些早上已經混熟了。
至於分工,澳洲人的工作分工概念是非常清晰的,化妝師就是化妝師,攝影師就是攝影師,攝影師助手就是攝影師助手,司儀就是司儀,不會要求你協助其工作。所有牽涉到打燈、拋裙或整理裙尾等攝影部份,澳洲攝影師都會自己一手完成,化妝師在場也不會要求化妝師參與。其實大部份攝影團隊都是專業又友善的,亦會彼此尊重,不會把所有事情變得理所當然,惟曾遇到少數亞洲攝影師會把化妝師理所當然地「私有化」。如有次攝影師要求我幫客人拋頭紗,當時風大,新娘站立的位置還要是逆風,我跑+拋了10多20次攝影師還不滿意,結果是新娘子當塲當機立斷要求不再拍攝這場景,因為她心痛辛苦來回跑了那麼多次,還私下跟我說請我來化妝最後卻要當跑手實很不好意思(謝謝我的客人那麼好!)。也試過有攝影師因為助手臨時缺席,藉詞說到海邊拍攝化妝師最好在場,要求客人加時付費把我留下,結果去到海邊我一直在旁幫忙打燈。化妝師的工作主要是為客人保持漂亮的造型,我在旁陪伴standby每分每秒都在思考和預備接下來的部份,standby時我是金睛火眼留意着客人的需要的。在不影響化妝工作質素前提下,我還是樂意幫忙的,但是當不合理地虛耗到我的體能和精神,對我的客人是有所虧損的。




婚禮場地佈置方面,澳洲的佈置大部份偏向使用鮮花。鮮花在澳洲是價值不菲的,修讀花藝課程期間,老師曾經提過在澳洲要營運一家花店成本有多高,加上鮮花的脆弱特質,鮮花售價也長居高位。當整個場地也使用鮮花作佈置,其實裏面花費不菲,還要看花材而定,有一些花材較為特別和季節性的,費用更高。鮮花在這裏有高貴和高潔的象徵性意義,所以大部份的客人也樂於採用鮮花作為佈置。澳洲有很多出色的花藝師,每次參加婚禮也讓我大開眼界,漂亮的鮮花佈置悅人眼目。而香港,婚禮佈置很多元化,各適其適,潮流玩意,主要還是看場地走中式還是西式路線,是酒樓或是酒店,每個場地都會有不同風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