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生活體驗--墨爾本之飲食篇

在墨爾本,是絕對不需要擔心吃不慣的問題的。

這裡的國際美食多的是,選擇多而又多。皆因世界各地的移民都把家鄉菜帶來,加上大部分由當地人主理,所以味道很正宗。這方面真是讓我感到驚喜。

早前天氣冷,就會去食韓國菜,吃熱窩又辣又暖;日本拉麵店也常去;馬來西亞餐廳也多,吃喇沙很滿足的。其他的還有日本菜、希臘菜、印度菜、越南菜、四川麻辣。。。香港人開的茶餐廳都有,「思鄉」的時候就會去(其實我很想念香港的車仔麵和南記。。。)。 Continue reading “澳洲生活體驗--墨爾本之飲食篇”

澳洲人的二手「惜物」藝術與創意

我很喜歡看關於家居佈置的書籍和雜誌,但主題不是那些能夠花數十萬、數百萬裝修的豪華版本,而是生活在各個租金、生活指數高到飛地的城市裡,人們如何運用創意和低成本方式佈置理想家居。

IMG_1034
每次去台灣,總能夠找到大量有關這種主題的生活雜誌。

還記得某日本雜誌探訪一位居住在東京的男士和他的家,這篇訪問讓我印象深刻。所有衣服都是限量地買,家裡沒有裝飾品、沒有多餘雜物、沒有囤積的日用品,他對自己的要求是所有東西「買一件扔一件」。他發現這樣的好處是,不但省掉了管理家居物品的時間,同時因為不再花小錢,省下來的錢可以買較高質素的家居用品,家裡的空間也大大增加。他說他的家曾經滿是收藏和大量雜物,舉步維艱!

 

話說,抵達澳洲後,有段短時間過著只有2個行李箱+2個紅白藍的遊牧民族生活。

除了衣服配搭比較少,原來,我還是能夠如常生活的。

2個行李箱+2個紅白藍已經足以生活,但我平日花了多少時間管理與生存不太相干的東西?

這次,我真覺得未來要輕鬆過日子。

要飛得高,就要減掉腳下的重量,不讓自己有太多牽絆。

 

澳洲人流行買賣二手物品。這裡沒有把舊東西即棄的概念,人們會把它們DIY翻新重用。一手物品貴,維修費貴,也形成了這裡大部分人都懂得簡單木工和家居維修。澳洲是著名的藝術之都,一個能夠孕育創意和藝術的地方,原來都有著對物件珍視的感情,人們願意花時間改造打理它們,發掘它們美好的一而;而不是隨意丟掉、用錢解決問題的思維。後者的思維只會引導人覺得「錢是萬能」,「惟有錢能夠解決問題」,然後腦袋中有待發揮的創意都被打垮。若然你不把丟掉舊物到垃圾桶當作惟一的處理方法,根本不會常存買新東西的慾望,也不會有「賺好多錢才有好生活」的錯誤思維。

對我來說,實在是一個極佳的反思。到底在二十世紀,我們是真正懂得生活,還是覺得買了貴價東西就等於好的生活?

IMG_0060
墨爾本有很多留學生,畢業回國前也會把傢具用品出售,於是facebook有很多專為二手買賣而設的page。拖板在這裡相當貴,剛巧我需要香港和澳洲插頭,於是用AU$2向一位香港留學生買的了圖中的東西,小小的成功感讓我開心了一整晚。

 

香港地方小,人與人之間的空間零距離(特別是那可怕的地鐵車廂!),工作壓力大,買東西是一種補償性的心態。來到澳洲,空間多了,我反而覺得身外物越少越好,因為你不需要倚靠物質安慰空洞的心靈。

物質本身是中性的,賦與它價值的是人類的價錢觀,那怕是一毛不拔,或是窮奢極侈。

Mrs. Praise@Melbourne, Australia.

20件香港&墨爾本大不同的生活事

很多朋友羨慕我有機會體驗墨爾本的生活,又很好奇澳洲是一個怎樣的地方?作為在香港土生土長的80後女生,對來到彼邦生活感受良多,也帶來了很多反思,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基本生活篇吧!

# 墨爾本 (下稱 Mel)  、香港 (下稱HK)

(Mel) 1000尺的房屋:細;2000尺的房屋:過得去;3000尺:好大;

(HK)  (親愛的,你懂的);

 

(Mel) 冬天不開暖氣會死人的;

(HK) 夏天不開冷氣會死人的;

 

(Mel) 車是基本生活必需品,比香港便宜,外表不重要,著重功能,街上時時見到蒙上一層厚灰的車;

(HK) 車是身分象徵,奢侈品;

 

(Mel) 晚上關燈後,你會充分體會何謂「伸手不見五指」;

(HK) 四處燈火通明,街燈足以令你失眠;

 

(Mel) 房屋大部分以木材搭建,隔聲能力低,鑽孔隨時弄壞房屋結構,強風吹至會感到搖晃;

(HK) 石屎房屋,堅固,隔聲能力佳;

 

(Mel) 平民食物:生蠔、牛扒、蝦、海產、帶子、三文魚等(一打生蠔約HKD$72,與在這裡吃一碗日本拉麵同價);

(HK)  酒店食物:生蠔、牛扒、蝦、海產、帶子、三文魚等;

 

(Mel) 食費貴,喜歡在家下廚和宴請朋友,少有出外吃飯;

(HK) 家中地方小難請客,外出吃飯很方便;

 

(Mel) 用食水沖廁,沖廁水是要付錢的(不得不說,這件事讓人好有壓力!);

(HK) 用海水沖廁,免費的;

 

(Mel) 垃圾車一星期來一次(你不會敢亂丟垃圾,因為惹來不速之客最終自己受害,鄰居還可以到州政府投訴你),大型垃圾需要致電預約才可以棄置。州政府為每戶提供3個分別棄置不同物品的大型垃圾桶,並派發精美小冊子教你做好垃圾分類;垃圾桶平日放在你家門口/後園,倒垃圾前一天要拉出路邊;

(HK) 天天倒天天清,垃圾桶設置於公家地方;

 

(Mel) 返工/食飯/買餸都要揸車,10個有9個人有車牌,否則「邊度都唔使去」;

(HK) 超級方便,四通八達(我覺得在香港生活,坐的士平過養車);

 

(Mel) 本土文化保護意識很高,價格再高都會支持國產;

(HK) 喜歡外來新鮮事;

 

(Mel) 人工貴,送貨和安裝費用分分鐘貴過你買的東西;必須自己動手砌傢私、自己搬屋、自己學維修、生病自己買藥吃;

(HK) 送貨砌傢私維修請人代勞;

 

(Mel) 公共交通工具少,班次疏落,不要期望在街上會遇見的士,最好先行致電預約;

(HK) 班次頻繁,也有24小時服務,的士處處;

 

(Mel) 在街上走10分鐘可以不見一人;

(HK) 人山人海;

 

(Mel) 流行在後園種植,菜蔬、香草、檸檬、水果各式各樣(最近朋友送來新鮮摘下的檸檬,又大又靚,100%organic);

(HK)  都是買現成的;

 

(Mel) 著重創意和生活質量,穿衣簡約,重視個人風格,不崇尚名牌;

(HK) 緊貼生活潮流;

 

(Mel) 6PM整個商場空空如也;

(HK)  6PM開始Happy Hour ;

 

(Mel) 一手產品貴,二手產品有價有市;

(HK) 二手市場並不流行;

 

(Mel) 家庭裝食品超級無敵大,雪櫃至少放置一星期食物;

(HK) 雪櫃容量有限,3天存量算好了;

 

(Mel) 一日四季,時晴時雨難捉摸。一個公園,東邊放晴西邊下大雨;

(HK)  地方小,天氣不成問題,打風落雨繼續happy hour。

 

外國的月光不會特別圓,不論在那裡生活,還是要努力學習和付出,但能夠透過不同地方和人去反思自己的生活,也是一個很寶貴的經驗。

澳洲旅人生活之語言篇:再見填鴨,放膽學會Aussie English!

很多人都關心一個問題:到澳洲生活,英文不流利怎麼辦?

英、美口音大家自小都習慣了,而Aussie English (澳洲腔英語)是出名不易掌握的,出發前一直擔心,努力看英語台,盡量讓耳朵習慣用英語溝通的世界。

剛抵步時,我完全不習慣Aussie English,雖然只是一般會話,但發音不同咬字不同,多聽多講,就慢慢習慣了。

香港向來被喻為國際城市,但說要接觸不同國藉的人,在墨爾本是一踏出家門就有這機會了。除了本地澳洲人外,我接觸過的還有不同國籍的人如馬來西亞、越南、印度、中國、希臘、台灣、韓國、日本、法國、英國、德國等等。接觸多元文化,讓我的眼界開闊了不少。澳洲是一個由大量移民人口組成的國家。澳洲政府過去一直很努力吸納技術人才和商業投資移民,以推動這個世界上第六大面積卻只有二千多萬人口的國家繼續發展。

IMG_9850

來到墨爾本,我對語言的全新體會是即管放膽去講!在香港,我總是擔心自己說得不夠「正宗」,又擔心grammer不正確,於是就不敢講了(不知道大家有否同樣的感覺?)來到這裡,我才明白過去一直活在填鴨教育下的陰霾(求學都是求分數)。語言在墨爾本為的是溝通,只要聲音夠響亮,用詞正確,即使你說不出完整句子或grammer不完全正確,別人總會明白你的意思的。在這裡跟你講英文的,除了澳洲人也有很多外地人,既然大家都是外地人,不太存在口音純正與否的問題,沒有人會挑剔甚麼,聽得懂就是了。有次在傢品店,跟有位約60歲的澳洲叔叔員工談起家常話,他說不喜歡墨爾本的冬天,太冷了,又叫我夏天一定要去Tasmania看風景。澳洲人很喜歡跟你傾談,就是買一杯咖啡或買東西,他們都很樂意寒暄一番。

除了英語,懂得普通話也會增加生活上的方便。這裡住了很多亞洲人,使用廣東話和普通話的機會也多。這裡有一個華人聚居的大社區,在這裡會找到你熟識的食物、日常用品和店鋪。最近天氣太冷,朋友們決定打邊爐,在BoxHill可以買齊所有火鍋食物和醬料,應有盡有的,豆腐白菜芽菜雲耳墨魚丸也可以買到。只要你會簡單的普通話,買東西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以前工作需要到內地公幹,普通話算是可以,現在又有機會用上了,為生活帶來了方便。

有一次,在網上訂電話卡(這裡買sim card要提供身分證明文件才能夠給你賣,手續很多),遲遲未收到,打去查詢情況,接線生的口音不似本地人,搞了半天才了解到問題所在。放下電話,想一想才覺好笑,在香港就是完美主義,沒有充足準備都不願發言,現在為了「生存」,總是不知何故就會冒出一股勇氣了!

旅人生活:學習歸零

身在墨爾本跟大家分享這裡的旅人生活,有點如夢的感覺。

出了上一篇文後,早上起來就收到一些客人的祝福,你們的一字一語我也珍惜。那天的post like超越60個讓我喜出望外,一直以來學生/客人較喜歡給我發private message說悄悄話的(女生心事,哈哈),如若大家能夠同時在facebook/blog多多支持會讓我更開心呢!

常被問,適應了沒有?

第四次來到墨爾本——一個很漂亮的城市。廣闊的地土,怡人的風景,古典宏偉的建築物,都會讓人深深著迷的。

這些天,拍得最多的是藍天和白雲,可惜outdoor太冷不能逗留太長時間。朋友們都安慰,期待夏天吧,可以去的地方多的是。

IMG_9822

能夠去到新地方生活是很興奮的事,然而跟去旅行的心情絕對不一樣,要重新學習適應當地文化和系統。甫踏出機場,先要適應天氣,離開香港那天,氣溫達三十多度,一出街化妝經已融了一半,而四季分明的墨爾本正值冬季,時而下大雨,又濕又凍,我卻是怕冷多於熱,加上鼻敏感對冷空氣很敏感會不住流鼻水。接著就是打點生活上衣食住行的大小事,地方大,資訊多,所有事情都要重新適應,跟香港完全不一樣。由於會逗留好一段時間,花錢不能像去旅行般灑脫,澳洲生活上的事跟香港又完全不一樣(稍後再跟大家分享),為了省錢花了很多時間上網做資料搜集。首兩個星期簡直讓人喘不過氣。

幸而,得到不少朋友們熱心幫忙,解決了很多問題。感謝他們,沒有他們怎麼辦呢?

天氣和地理位置一旦改變,你的生活習慣和方式就要改變。澳洲地方大,朋友們一早提醒我,香港那一套生活習慣用不上的,這裡一天做一件事已經很難得,而且必須早起才可以做完想做的事。本來我也不太相信,在香港,一天內走遍港九新界又有何難度呢?接著有數次去IKEA買傢俱,一逛3、4小時(地方大得誇張),來回車程合共個多小時,然後天就黑了(冬天太陽5時左右就會下山,然後變得很冷)。初初抵埗因還未能調整時間概念出門太晚,由一個地方去另一個地方需時,常常來不及去買必需品。逢星期一至三商店於6:00pm關門,整個商場變得空空如也,對香港人來說多麼不可思議啊!

在澳洲,太陽是精神支柱,決定了當日的心情。有太陽的話,風景美得不得了,相反沒有太陽很冷,四處變得昏暗。香港出入都是地鐵商場,大廈密麻麻,我們早就習慣在室內自娛,但來到澳洲,一旦整個scale放大百倍,太陽近乎主宰了一切。每次知道明天要下雨,大家都無奈,這裡下雨可真是相當兇狠的。

從未試過如此期待早上起來見到太陽。現在起床張開眼,一見陽光,就會開開心心連人帶跳下床了,不願錯過日光時刻。

慢慢的,自動變成早睡早起。

慢慢的,會為一天的好天氣感恩。

慢慢的,知道要歸零,放下舊記憶,才能夠好好地過新生活。

Mrs. Praise@Melbourne, Austra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