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一份使命感去教學生化妝。
一直堅持「一對一」授課,主因自小在填鴨式教育下長大,深深明白大班教學屬於「點題式」,更遑論讓個體按並其方式學習成長。不設2小時速成班,是因為根本不可能把那麼複雜的技術,縮短成2小時的雞精班,我不喜歡見到學生帶著迷惘離開。
我是很典型的環境學習型。凡是能見能摸的,都會讓我學習得更得心應手。還記得中學讀地理,有次老師帶隊看石頭,至今我還記得那花崗岩石頭的型態。當年大學畢業後在出版社工作,常常接觸到有關性格和學習模式的學說,又有機會參加很多相關的培訓課程,有天終於解開了一個謎底–為什麼我完全無法消化化學課的資料!雖然讀書時曾經因為無法駕馭某些學科感到很重的無力感,還好沒有因此而自卑(但我知道當時很多同學都有這問題),音樂方面我有點小天份,平衡了心靈情緒的健康。
每個人都有一條屬於自己的路。問題是,作為當事人,常常當局者迷,誰能夠為你解開問題所在?
化妝,看不懂的以為是一堆奢侈品塗在臉上,看得懂的才知道那是物理科學和藝術顏色的結合。三原色和互補色的原理,你知道那是怎麼影響你挑選粉底和遮暇膏嗎?你知道體溫如何影響毛孔變化,從而讓你的化妝產生變化嗎?化妝品裡的物理份子和化學物,對你的皮膚有怎樣的影響?諷刺的是,以上這些,是我在澳洲上花藝課、看書和看科學電視節目學回來的。我花過很多錢進修,卻從來無人講過顏色原理,豈不知化妝本來就是對顏色的認知?在這行工作久了,我更覺得外界對化妝師工作評價參差,不多不少是因為實際訓練過於牛皮毛,沒有紮實的基礎。當年畢業後,也曾因為出錯感到挫敗,現在回想就是因為對化妝的認知膚淺,不懂原理。

亞洲教育和成長模式,都是倒模式代代相傳,全是照顧群體多於個體。在這制度下,犧牲的人不計其數。所謂犧牲,我會形容某個有機會擁有更精彩人生的可能性。
最近我常常問自己,工作多年了,可以為社會做點什麼事嗎?近來好像患了社交媒體怠倦症,每天要更新資訊和發文,壓力實在不少,我也開始懷疑這個社交媒體之路未來能讓怎樣走下去?照片再美,我還是一個人自彈自唱,其實我最愛的,還是藉著工作「生命影響生命」。雖然為了保持工作質素和初心,犧牲了一些收入,也有迷惘的時候,不過那是惟一讓我能夠撐下去的理由。對我這種為意義而生的人來說,尋找意義是多麼的重要。
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