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位新娘子在婚禮後跟我聯繫,問我如何在她的婚禮當天,完美地把令她煩惱頂透的黑眼圈和眼袋遮蓋時?用的是什麼產品?怎樣做得到?
我一時語塞。想了很久,到底用了什麼?程序是什麼?
我坦白相告:我用的產品,來來去去都不過那幾款大牌(包括一直伴著我行走江湖的BB corrector和YSL明采筆),但具體的次序和份量真是無法娓娓說出來了,因為每次工作我都得隨機應變和調整用量,得根據客人的需要調整,皆因化妝沒有概定的程序1234567。
她說,你說的遮暇膏我都有用呀,就是遮不住怎麼辦?
同一件產品,你用,我用,就是不同。
技術性的職業,最有價值的,不是產品,是技術。能夠跟天書去做,化妝師何用年年進修?
跟新娘子一席對話,心裡感觸。5年前的我還沒有經驗,那時都只能夠死抱著一份筆記和靠買貴價化妝品和用具充撐經驗不足的場面,好讓自己心安理得一點。但當你走到某個階段了,那些東西都不再是重點。那份筆記的資料已經成為過去,現在我已經能夠分辦得到那些東西對誰好,知道那一款粉底顏色最適合某人,知道如果出現某狀況後能夠怎樣解決。
最近跟另一位準娘子通電,提她怎樣保養,她說:「你說什麼我也信你了,你要我怎樣做照顧皮膚都聽你的,因為你接觸的人那麼多,我信任你的判斷,這是我找你的原因啊!」
聰明的她知道她付的錢不是買化妝品,而是我的經驗。她有過不好的化妝經驗,一直帶著被嚇壞的情緒,提到那次的「作品」更是引不住提高嗓子八度有多。
請記得:你付的錢,不是用來買化妝品的,那是換化妝師的經驗、應變和判斷。
行外人永遠不會了解行內人的做法,全世界各行各業通用。只要你工作資歷有10年或以上,你不可能不懂我的意思。所以,我常常希望,客人都有機會讀我寫的文章。至少,想讓大家有正確的概念,知道什麼應該問,什麼不需要問,應該關注的重點是什麼。
以前說過,今次再說,很多行家也有說過,我也不厭其煩覺得有必要說。行外人只會比價,是因為沒有別的東西可以作比較,是因為沒有專業知識可以對口,所以價錢成為惟一、首要的共通語言。無疑,貨比三家是消費者的正常行為,你卻要了解化妝師提供的服務,並不是倒模、不是工廠造出來的產品,你不是從不同百貨公司買同一枝DIOR粉底或Bobbi Brown的唇膏,而是從不同的service provider裡找提供不同風格的東西。
曾被問一些蹄笑皆非的問題(其實很多行家都遇過了):「我要的妝和髮型都是很簡單的,不用複雜的。收費可以便宜一點嗎?」
對化妝師來說,就只有「做與不做」。你只能夠跟我說「要」或「不要」該項服務。化妝是一個整體,沒有可以分割的部份,但,你可以說不需要粉底、不需要畫眼線或不需要遮暇,卻沒有「簡單的眼線」、「複雜的粉底」之分。就像是「一件簡單的婚紗」最後還得是一件婚紗的模樣。
你誤以為的簡單和複雜,都不是真正的簡單和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