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愛上了這一句:”How are you ?”
你,最近好嗎?
最近遇到一些數月/數年未見的老朋友/客人/學生,一見面大家都好開心,一個擁抱,一句真心的 How are you,都讓我覺得彌足珍貴。
我喜歡這一句話,它能夠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膜,更能讓人不自覺地掛上笑容,這是我最喜歡澳洲的地方。在澳洲,這是一句常用的開場白,無論在超市付款,或是朋友見面,這一句是少不了的。當然,同一句話也有真心假意,但笑容還是能夠tell something,遇到一些人帶著燦爛笑容跟我打招呼時,總能讓我感到滿滿的暖意,心情也會隨之變好。
生於香港,對於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感受特別深。在我成長的背景裡和世界裡,這句話的出現率低得可憐,翻譯成中文後,感覺總是肉麻又不知所以。更有人認為,這是廢話一句,反正根本不會跟一個陌生人分享心情,反正都是亂吹一通,倒不如不說好了。
數年前有個在美國讀書畢業回來的朋友說,在美國習慣了跟不認識的人都可以傾計,回到香港人家以為她是傻的被白眼,感受極差,不理解為何人人都那麼怕開口。聽罷我一知半解,故事記在心上。現在人在澳洲,我終於明白這是因為在外國擁有一股「可以跟陌生人搭訕的氣氛」,這是大家都覺得平常不過的,你慢慢就能夠知道怎樣開始一個對話,而不是死盯著電話。剛到澳洲時我也不習慣,但後來慢慢習慣了,就覺得能夠跟初相識的人傾談,也是樂事一椿。
實用主義,功能主義,害得我們連半點感受/製造浪漫的機會都沒有。
能夠打開僵局的鎖鑰沒有了,能夠製造溝通渠道的機會沒有了。我們不遺餘力的踐踏了任何能夠建立丁點友善氣氛的機會。你以為沒有破壞什麼,與此同時,你也沒有建立什麼。
當對方是一個陌生人的時候,我們採取的態度,往往是防衛多於開放。在澳洲,大家都會尊重人與人之間的空間,給予距離。但我們的文化就是在我想的時候跟你保持距離,而不是無論我想與不想的時候也會尊重你應有距離。
現在,我們何止不會問對方「你好嗎?」,慢慢地連打招呼、說再見都刪掉,慢慢地我不罵你已經算是有禮貌,慢慢地不當你是透明已經皇恩浩蕩。恕我真的無法接愛。無論是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或是一封電郵或電話訊息,這種沒頭沒尾的功能性溝通都讓我吃不消,討厭至極。基本禮貌,基本禮儀,基本的,也都失了守。
這句無用之用的「你好嗎?」,當大家來到澳洲的時候,別忘了加上一個笑容和說I am good,還請感受它的浪漫之效。這一句,真的,是基本。我希望別人尊重我成長之地的文化,我也要學會尊重別人的文化,不要把固有文化無限放大,才是人與人的相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