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埃及記》

來到澳洲,我才深切的體會到,人活著真的不需要太多東西。

抵步後第二個月,我的心情不怎樣好。想念家人,想念朋友,想念熟悉的種種,有一個星期天天哭,想買張機票就結束這個旅程。起初要適應的東西太多,一時間未能自我調節,加上這裡生活簡單娛樂欠奉,於是心裡開始埋怨,在香港好好的,為何自己「攞苦黎辛」?

我真是覺得,如果還是18、22歲,對生活和世界運作方式尚未那麼了解,一張白紙,要接受轉變其實是相對容易的,但當你有了家庭、事業、自我世界觀之後,所有轉變都會帶來新的衝擊。

最大的衝擊是,在香港令你最自豪、讓你比別人優勝、你花了最多錢、花了最多時間換來的東西,在澳洲可說是統統沒有多大效用的。新地方,新人事,新作風。那麼,學歷是世界通行了吧?

香港人有崇拜學歷之風,但澳洲最令我驚訝的,是普遍澳洲人不愛讀大學,只因大學學位在澳洲沒有太大意義(#不代表有較好的就業機會)。人們最重視的是一技之長,而且付出勞力/厭惡性工作人工很高。澳洲的水/電工、建築工人屬高薪行業;待應、清潔工人,人工比一個普通OL人工還要高。澳洲人的信念是fair pay,職業無分高低,上司下屬無階級觀念。好幾次經過正在施工的地盤,有建築工人在指揮車輛出入,穿著整齊的制服,人人臉上笑容可親,而且還算得上高大威猛;有澳洲電工來家裡維修,禮貌周周,一臉自信。這裡的清潔工不是香港典型的「姐姐」,很年輕的、不同國籍的都有,從容自若。澳洲人是沒有職業歧視的。

澳洲水電工比一個香港大學生收入更好。你能夠想像嗎?

但調過頭來,澳洲是福利國家,稅重,生活費高,能源費(水電煤)貴,七除八扣後,人們的餘錢也不多,只能夠大幅調低娛樂消費。消費的供求是成正比的。你不會在這裡見到大量名店,也不會滿街精品店。墨爾本的店鋪跟香港相比,地方大得誇張,但選擇和款式少得多。這裡不流行24小時的餐廳和商店,晚上大家都乖乖回家去。

萬般不習慣,但,好吧,來到新地方只能夠努力adjust心態。奇妙的事情發生了。

IMG_0837
澳洲人很喜歡穿運動服,隨時都可以跑步做運動去,我也樂於入鄉隨俗。天氣放晴的時候,風景如畫,令人不禁駐足,都是千金難買的風光,快樂原來可以好簡單。(攝於Albert Part, Victoria, Melbourne)

沒有了五光十色的娛樂,沒有了潮流衣飾的粉飾,沒有了洗腦式的廣告,我竟然發現,自己開始有空間好好地想念(不是單單的「想起」)重要的人、承載別人的需要、更多包容體諒、跟朋友一起參加bible conference,更有趣的是,我發現沒有了悶就去逛街買東西的念頭,反而會靜靜的看書、思考、做運動。最近發現自己瘦了,全因早前凍到飛起惟有努力跳鄭多燕保暖,現在byebye肉都消失了。生活開始越來越簡單,吃的東西也越來越健康。

沒有了那些一直賴以過活的習慣,有天竟不再覺得生活單調了,反而一種踏實的感覺油然漸生。曾幾何時,我也是這麼容易滿足和快樂?

過程像戒毒,結果是排毒。

我一直知道自己近年吸收了太多心靈毒素,人的思想活得很不自由,但處身其中,總是覺得身不由己,要做個正常人也感吃力。加上近年社會的意識形態都是功利主義,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很低,慢慢又會形成另一種苦毒。但在澳洲,你可以隨時跟初次認識的人傾談,還常常從別人臉上見到真摯的笑容。我還沒有完全習慣澳洲生活,但可以肯定的是,香港近年的氣氛讓人不安,亦令人窒息。

在後現代社會,自由不自由,從來不是選擇多寡的問題,而是能否不受其限,依然活得快樂。

#《出埃及記》講述以色列人在埃及當苦工,摩西受神之命,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但其間多次遭遇法老王阻撓。以色列人離開埃及之後,在曠野住宿生活,覺得死在埃及比死在曠野好啊,做苦工還算有一口飯可吃,走到曠野卻是朝不保夕,前路未知。。。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